【篇一】 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他所著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书中指出,“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这样的德育目的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内在契合性。《论语》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记载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夫子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由此可见,东西方文明不是对立的,对冲的,而是互通的,共识的,都是把道德的培养作为教育的最高目的。中西方在关于道德教育方面,之所以把其放在这么重要的位置上,是因为道德是有力量的。下面,我从道德培养上分三个层面谈一谈《普通教育学》的现实意义: 一、个体的力量:“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赫尔巴特指出,“道德只有在个人的意志中才有他的地位。”孔子及其弟子是如何理解的呢?一天,孔子让颜回和子路说各自的志向,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子路愿意把好东西都分享给朋友们用,坏了、破了都没关系。在子路眼里,外在的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感情,子路重情重义,率直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 颜回希望自己做了很多事,但不需要跟别人吹牛,只要觉得自己是愿意做的就满足了,颜回总是默默的闷头做事,很谦虚,不愿
………………………此处隐藏部分文章内容…………………………………………
己的学科素养方面要有独特的地方,能够吸引孩子喜爱自己,从而爱上自己的课堂。倒逼我们不得不丰富自己的学科素养和师德修养。同时我们还要爱孩子,就要接纳孩子的个性,不要求培养出来和我们一模一样的思维方式。 一本教育著作值得我们去好好研读,并把里边的精华部分在教学逐步实现。
关于《普通教育学》的读书心得7篇
上一篇:城管局2024年法治政府建设工作报告6篇
下一篇:《普通教育学》读书分享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