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双减”政策及新课程方案,都体现了高质量教育发展和高质量育人的核心目标,而学校课程管理到治理的转变是顺应新时代育人理念转变的必然要求。在治理理念下,学校课程建设遵循多元主体参与、课程治理权力分布、以学生为本、社会优质性课程资源整合等基本原则,从而协调家庭、学校和社会各方的力量,提升学校课程的育人水平,最终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学校课程治理的内容主要包括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学校课程统筹规划,情境化、多样化的学校课程内容开发,以学生为中心多边合作的学校课程实施,多元与统一相协调的学校课程评价等方面。建立健全学校课程治理沟通机制、激励机制和督导机制是学校课程治理系统良性运行的重要保障。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核心逻辑,更加强调对课程实施、教学实践的指导性建设,体现了高质量教育发展和高质量育人的时代要求,揭开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序幕。而减轻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以下简称“双减”)的政策无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高学校教育质量、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抓手。中国教育学会发布的《中国辅导教育行业及辅导机构教师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中小学课外辅导行业市场规模超8 000亿元,参加学生规模超1.37亿人次
………………………此处隐藏部分文章内容…………………………………………
立面向教师、社会、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三方的课程建设信息反馈和公开制度,破除学校内部、学校和社会之间、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建立起公开透明的学校课程治理督导机制。这既是相关主体提出有益指导意见的必要前提,也是各主体就学校课程建设各事项达成理解与共识的重要基础。
“双减”背景下学校课程治理的内容体系及优化机制1.3万字
上一篇:“双减”政策落地与新的教育不公平1万字
下一篇:“双减”三年工作综述4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