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我们报社退休干部学习,每人发了一本艾思奇著的《大众哲学》。回家后,我花了一周的时间,一字一句地认认真真通读了二遍,感慨万千,不得不重操旧业开启小“作坊”——笔耕。 艾思奇,《大众哲学》,人名书名,早就如雷贯耳,但一直没有拜读过。不说是我的悲剧,少说也是我的过错,再退一步说也是一个重大失误。因为作为参加1983年全国首届自学考试且经过三年奋斗获得哲学大学文凭而今步入耄耋大门的我先后曾四次到和顺乡参观过艾思奇故居的我来说,竟然没有读过老乡伟大的哲学家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岂不只是自己难以启齿,更让人贻笑大方,是件离奇又荒唐的事。现在这次迟到的学习,而且是学习了二遍,也算是亡羊补牢,虽然挽救不回损失,但也可把损失降到最低,挽回一点面子,姑且只能这样。 再三咀嚼《大众哲学》,从形式到内容,十分新颖,说理充分,论证有力,深入浅出,既有大厨师烹饪的“山珍海味”之美味佳肴感,又有“山毛野菜”的原生态之新鲜淳朴情,“阳春白雪”可品味,“下里巴人”能享用,大有让人感到把哲学从“殿堂”搬到“屋堂”,《大众哲学》把“哲学大众化”之感。在那个烽火连天的年代,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普及哲学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及推动中国革命中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正如人民出版社在1978年10月的“
………………………此处隐藏部分文章内容…………………………………………
习《大众哲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读者与作者的“两点重合”,便是理论和实际的完美无缺的“无缝对接”。 既然我等退休老头都发《大众哲学》,也许在职的公务员已人手一本。我坚信大家一定比我学得好。我的上述学习心得,不过是“班门弄斧”,“弄巧成拙”罢了,说得好听一点,充其量是“抛砖引玉”而已。
把哲学从“殿堂”搬到“屋堂” ——学习《大众哲学》札记3800字
上一篇:外语学习者教育管理的对策建议2600字
下一篇:人间有味是清欢 ——《浮生六记》读后感2000字